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記得兒時,我家夜里從廳堂至廚房、甚至廁所,墻上掛著、地上擺著亮光閃閃的盞盞煤油燈(又稱美孚燈)、茶油燈,這雖比不上富有人家掛的各式各樣宮燈、魚燈、荷花燈那樣豪華,卻也別致可愛。燈里點著紅燭,燈上描繪的山水魚蟲、飛禽走獸精巧別致,令人心曠神怡。尤其是那五光十色的走馬燈,更是引來不少大人和小孩駐足觀看。這天夜里的街頭巷尾,處處是燈如海、人如潮,真是個“火樹銀花不夜天”。
我國古時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三元,源于道教,也稱三官,即道教所奉的三官神:天官、地宮、水官。古人認為它們能降福于人,消災赦罪。在三元節(jié)中,上元最為人們所重視,這天為天官賜福日,加上此時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日,象征著團圓、幸福、美滿。這時過春節(jié)的人們余興未盡,所以上元要隆重慶祝。把三元作為慶典的節(jié)日,至遲在南北朝早期已經(jīng)開始了。隨著歷史的演變,中元、下元慶典活動逐漸被廢除,而上元節(jié)一直沿襲至今。舊時過完元宵節(jié)就算“年”過完,社交活動也恢復幫了往日的平靜,商家開市,農(nóng)民備耕。
元宵耍龍燈可謂是萍鄉(xiāng)一絕。龍是我們?nèi)A夏民族崇拜的圖騰,視龍為神專司降雨施霖,尊龍為龍王爺。耍的龍燈分長龍、散龍兩種。長龍的龍頭、龍身、龍尾均較散龍稍大,都是紙馬藝人以竹蔑扎就龍架,再以絹或紙裱糊。紙蔑扎的龍燈成形后再刷一層光油,使點上蠟燭后整條龍紅光通亮。龍頭張嘴吐舌,一對銅鈴般的大眼,更顯得栩栩如生而又神氣活現(xiàn)。長龍和散龍都是由龍頭和一節(jié)節(jié)龍身、龍尾組成,而長龍則是以一塊數(shù)十丈的黃長條布在龍的背脊處,以相間的距離連接為一條整體。龍燈自正月初一起便開始串鄉(xiāng)走戶,至正月十五為高潮,四方云集城內(nèi)鬧花燈。龍燈上戶前先下紅帖子作好接燈準備。上戶或進村時,巨龍在兩名手執(zhí)“恭賀新禧”的拜年燈引導下,搖頭擺尾進屋,接燈主人除燃放鞭炮相迎外,還將“紅包”遞給主事人。巨龍在廳堂轉(zhuǎn)一圈后,在爆竹聲中進入另外一家。當然,其中不乏有些行家里手將點燃的爆竹塞進龍頭,企盼來年大發(fā)的吉兆,可執(zhí)著龍頭的老把式亦非等閑之輩,龍頭輕輕一晃,炸響的鞭炮便旁落于地,此情此景真讓人緊張刺激興奮莫名。
龍燈依次在各住戶拜年后,便在數(shù)十米一段距離內(nèi)開始舞龍。執(zhí)掌龍頭的壯漢都是百里挑一技巧嫻熟、心計靈巧的舞龍“帥將”,不然的話怎能把一個舞動起來有上百斤重量的長龍數(shù)十個人弄得如此配合默契,翻滾自如。巧妙地將數(shù)十節(jié)龍體舞動得一會龍?zhí)ь^,一會龍潛水,在爆竹歡鳴,火光四射的熱浪中蛟龍翻騰戲水,得意非凡?芍^龍藉炮竹、鑼鼓助威,人靠龍舞助興,好一派壯觀景象。至此,蛟龍戲水兩個來回之后側(cè)著身子繞場一圈,在人群的簇擁下,隨著熱烈的爆竹,高亢的鑼鼓、嗩吶聲,搖頭擺尾進入下一段接龍住戶區(qū)。元宵佳節(jié)就是在這樣處處洋溢著歡樂笑語,人人懷著對節(jié)日的盡興而各自奔向新年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