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來源:中國地震信息網(wǎng)
據(jù)中國地震臺網(wǎng)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3月21日06時33分02.6秒 在新疆于田縣(北緯35.6,東經(jīng)81.6) 發(fā)生7.3級地震。
新疆地震局臺網(wǎng)也初步測定,北京時間3月20日21時44分,在新疆沙灣(北緯43.8°,東經(jīng)85.4°)發(fā)生2.8級地震;20日13時37分,新疆阿克陶(北緯38.5°, 東經(jīng)76.4°)發(fā)生3.4級地震。
于田縣簡介
于田縣位于和田市東部,距和田市中心180公里。東經(jīng)81°9′-82°51′,北緯35°14′-39°29′。東臨民豐縣,北鄰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與沙雅縣接壤,西與策勒縣相毗鄰,南與西藏自治區(qū)改則縣、日吐縣相接。南北長約466公里,東西寬30-120公里。面積3.95萬平方公里,總?cè)丝?3.14萬人(非農(nóng)業(yè)人口2.76萬人,農(nóng)業(yè)人口20.37萬人),有維吾爾、漢、回、哈、柯、滿等民族,其中維吾爾族227.1萬人,占總?cè)丝诘?8.3%,漢族人口3966人,占1.68%。轄13個鄉(xiāng),2個鎮(zhèn),3場,1個老城區(qū)辦事處,174個行政村,774個自然村,縣人民政府駐木尕拉鎮(zhèn)。
于田,維吾爾語稱“克里雅”。據(jù)《新疆圖志》記載:“克里雅者回語來而未定之辭”。其意民間有“一片開闊地”、“飄移不定”、“河崖”、“古老的土地方”、“快來呀”等不同的解釋。也有史料記載,于田地名的來歷是古和田部落和姓氏名稱(即尉遲)的演化譯音,其民族地名因克里雅河而得名。
西漢初,于田稱捍彌國。東漢末年,扜彌國改稱寧彌;毗沙都護府;元代為蒙古宗王封地;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11月,清政府將于闐縣從喀拉喀什城東遷移治"克里雅"(原扜彌國舊城); 1950年1月6日,成立于田縣人民政府;1950年4月,改稱中共于闐縣工作委員會;1950年12月,改稱中共于闐縣委員會; 1969年4月,改稱革命委員會; 1978年,改稱于田縣人民政府。
地勢南高北低,呈牛腿狀。自南向北分為極高、高、中山帶,低山丘陵帶,山前戈壁、礫石平原帶,沖洪積平原帶,沙漠帶。海拔高程1300--6962米。境內(nèi)大小河流11條,年徑流量2.7887億立方米,地下水儲存量為3186.84億立方米。全年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降水稀少,蒸發(fā)量大,春夏多風沙和浮塵等災害,屬典型的暖溫帶內(nèi)陸干旱荒漠氣候。年平均氣溫11.6℃,年降水量47.7mm,年蒸發(fā)量2432.1mm,年日照總數(shù)2769.5小時,日照率為62%,總輻射量143卡/平方厘米。年極端最高氣溫41.2℃,年極端最低氣溫-24.3℃,無霜期213天。
主要植被有胡楊、怪柳、甘草、駱駝刺、羅布麻、苦豆子、花花柴、肉蓯蓉等野生高等植物38科112屬155種。主要野生動物有雪豹、藏羚、野牦牛、藏野驢、野駱駝、石貂、青羊、黃羊、旱獺、野豬、刺猬、雪雞、野犀牛等201種。
經(jīng)濟以農(nóng)業(yè)、農(nóng)牧相結(jié)合為主,主要盛產(chǎn)小麥、玉米、水稻、棉花、葵花、小茴香及甘草、大蕓、麻黃、紅花、紫草等多種名貴中藥材。
交通十分方便。315國道貫穿縣境。縣鄉(xiāng)為柏油路,村村為柏油路和砂石路,柏油路全長1776公里。縣鄉(xiāng)村均通車,通車比重為91.2%,年客運周轉(zhuǎn)量589.33人/千米。建有水庫10座,橋涵62座,干砌卵石渠道63條,完成永久性水利工程353座。
于田縣系古“絲綢之路”南道重鎮(zhèn),被農(nóng)業(yè)部冠名為“中國探險旅游之鄉(xiāng)”、“中國大蕓之鄉(xiāng)”、“中國大葉紫花苜蓿之鄉(xiāng)”、“中國玉石之鄉(xiāng)”、“中國胡楊之鄉(xiāng)”等美稱。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古老的喀孜拉克遺址(媲摩城)、喀拉墩遺址、火山遺址、阿什庫勒冰磧湖古代冰川等遺址;高原村寨、長壽村探奇、大漠圣泉、圣母灘、沙漠村莊、龍湖風景和被譽為"世界沙漠旅游景觀之最"的達里雅博依等旅游景點 ,吸引著眾多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