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旬刊》迎來了百歲生日,《安源工人報》編輯與我約稿。誠摯的邀約,使我深感榮幸,承諾晚上加班也要趕出來。畢竟,礦報給予我太多,她是我職業(yè)生涯“棄武從文”的擺渡人。
初冬的夜晚,長江邊上的港口略顯微寒清冷,辦公大樓獨一扇的亮光照耀著漂泊在外的我,噼噼啪啪的鍵盤彈奏著逝去的記憶,空曠的夜空彌散著無邊的寂寥。
三十八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我的書報情結(jié),要追溯到小時候。我是一個農(nóng)家子弟,學生時代,年少讀不懂親人的關(guān)懷,傻傻地期待著未來。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浪蕩頑皮出了名,唯一懼怕的,要數(shù)班主任潘子如老師。他當過兵、打過仗,一臉的“兇相”。只要是他的課,我從來不敢溜號。有時,老師特意挑選我的一些作文放到課堂上朗讀。得到老師的肯定,我讀書的欲望就膨脹起來。那時,鄉(xiāng)下的書并不多,無論是連環(huán)畫、小說,還是報紙、雜志,我信手拈來拿起來就讀,逐漸養(yǎng)成了愛看書的習慣。當兵以后,看書容易多了,只要一有空,我就會跑到部門的圖書室或市里的新華書店看書。
退伍后我被分配到高坑煤礦機修廠鍛工車間當學徒,家就安在大井。那時的我正處在青春輕狂時,下班之后,仍然每天堅持騎車到二三公里開外的斜井礦電影院或者民主村礦俱樂部讀書看報!镀嫉V工人報》自是必讀品之一,每一個版面都會瀏覽,對“安源山”副刊更是情有獨鐘。這是一個文學的小天地,詩歌、散文、雜論、攝影、繪畫全有,我?guī)缀趺科诒刈x。
鍛工工作比較辛苦,無論是寒冬還是酷暑,車間里每天都是炭火鋼花四濺、粉塵煙霧繚繞,空氣錘、鼓風機的聲音零亂嘈雜,師傅們粘滿碳粉的衣服和臉龐油黑發(fā)亮。在這種火熱的場景中,我不由得將工作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按照報紙上的投稿方式投稿。不久,署了我名字的小散文《人與鋼花同燦爛》見諸報端。第一次見到自己的作品在報紙上發(fā)表了,欣喜之情難以言表。不久,電視劇《渴望》熱播,女主人公慧芳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剛好電焊班里有一個女工叫楊慧芳,我突發(fā)靈感,寫了一篇贊美電焊工的散文《弧光里的慧芳》。稿子一經(jīng)發(fā)表,在小小的機修廠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后來,《秋天里的老施》《武功紅葉》《夜宿沈子》《花園巧遇》《別讓麻將“麻”了“將”》等一批散文、雜文在“安源山”“煤城漫話”欄目相繼發(fā)表。
自從認識駐礦記者郭山夫老師以后,我的職業(yè)開始轉(zhuǎn)向了。郭老師安排我到萍礦林場參加了一期通訊員培訓班,在那個春意正濃的季節(jié),花香彌漫了整個新泉。短短的培訓,我懵懵懂懂地接觸了新聞寫作,也結(jié)識了一批報社編輯、記者,認識了涂學良、文德一、李小建、馬茂蓉這一批筆友。
由于文字功底漸深,不久我就被推薦到了文秘崗位工作,從此在這個崗位扎下根來,無論跳了幾次槽,每家單位都是安排我干這個活,這一干就是一輩子。
我受益于礦報,也與礦報有著了不斷的情緣。幾十年過去了,無論我走到哪里,一有時間,我還會偶然寫一點文章發(fā)到報社。萍礦伴我成長,礦報也成了我的精神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