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長春電影制片廠工作人員來安源為電影《安源兒童團》選景,當看到老后街、塘灣里已被夷成平地建成了廣場時,惋惜地說:“可惜了,這是表現(xiàn)老安源最好的景!”當初,我并沒有這樣的感覺,只覺得破破爛爛的拆了就算了。
今年春,我跟隨幾位攝影愛好者外出采風,他們拍的全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有著濃厚鄉(xiāng)土風情的民俗活動場景,我問他們拍這些干什么?他們告訴我:這些東西都在逐漸消失,如不立即搶救,我們將無從了解自己的歷史。呵,原以為“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原來憂國憂民者大有人在。由此而憶起了安源的老街景來。
安源街是隨著近代工業(yè)的到來而發(fā)展的,據(jù)張振初先生《安源軼事》記載:面積僅2平方公里的安源,是典型的地小街多的地方,頗有名氣的街道就達7條,民國初年擁有商店數(shù)百家,官方稱人口達8萬,民間戲稱“小上海”。安源的街道—般都不甚寬,3到6米不等,建筑具有明顯的清末風格,磚木結(jié)構(gòu),二層閣樓居多。主要街道有新街、老街、老后街等。
新街東起洲仔上,在80間處與老街相接,長600米左右,過去有布匹店、張記染布店、瞇子南貨店、張先幾國藥店、生伢仔肉砧等,洲仔上有家鐵匠鋪,每天乒乒乓乓敲得一片山響,爐火照得滿屋通紅,正是“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老街長約300米,與新街交接處即是打米廠,每天只聽見轟轟隆隆的機器聲。打米廠下去是“國營安源理發(fā)店”,上面一排長長的木制排扇,有個人坐在門旮旯里扯繩子擺動排扇,每拉一下就發(fā)出“嘰呀”一聲響,扇起習習涼風。再下去是雜貨店、南貨店、百貨店、郵政局,國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資料公司則充斥著—股農(nóng)藥、化肥氣味。
老后街長約200米,寬僅2.5米。從鞋子廠后面入,有道拱門,上書“老后街”三字,墨跡已不很清晰。沿著石板路入,兩邊有豆腐店、米店、香燭紙籠店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吳紙馬店。1926年,安源工人為粉碎反動地方武裝對紅色政權(quán)的攻擊,開展了“保衛(wèi)小莫斯科戰(zhàn)”,在醴陵農(nóng)軍的支援下?lián)魸⒘朔磩游溲b的進攻,醴陵農(nóng)軍與安源工人結(jié)成聯(lián)盟在安源會師了,這是我黨歷史上第一次工農(nóng)聯(lián)盟。為了慶祝這一歷史性事件,紙馬匠老吳特意扎了只紙的凱旋門(見《紅色的安源》),安源工人與醴陵農(nóng)軍在此會師。踏在“的!弊黜懙穆槭迳希粗紳M蒼苔與塵埃的建筑,心里幾多往事,幾多沉浮!
隨著安源旅游開發(fā)機器的鳴響,這些古老建筑瞬間化作了塵埃。
安源老街,是安源旅游資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還有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毀滅了老街,實際是把安源歷史割裂得支離破碎,特別是對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民風、民俗的徹底毀滅,人們已無法從全方位了解安源。我們假如安源老街保存完善,從某條小巷里忽然竄出穿長袍馬褂的王三胡子(如紹興魯鎮(zhèn)鉆出“阿Q”那樣),人們的游興要高得多。我們設想:當時少些浮躁,多征求老百姓意見,多從失敗方面考慮,或許我們能夠保留點原汁原味的東西,不至損失那么慘重,能留給后代豐富的財富。
當我們的國家像美國那樣現(xiàn)代化時,我們反而有了失重的空虛感:我們的文化哪兒去了?我們的特征、個性哪兒去了?難道現(xiàn)代化就是世界的大同么?這只會引發(fā)先行一步國家的嘲笑。如果說遭人嘲笑尚無損傷,那么文化同源的韓國,正向我們要端陽、中秋、春節(jié)文化,甚至要我們的喀喇昆侖山、黃河、長江,這就不僅僅是嘲笑問題,而是生存危機了。
|